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?假的 汤里营养远不及肉!流言称“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”。许多人认为煲汤时食材的精华都溶解到汤里了,所以汤比肉更有营养。然而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。
汤虽然好喝,但并不代表它很有营养。肉中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素仍保留在固体肉中,汤里溶解的只是少量蛋白质和脂肪。长时间炖煮后,汤中仅含微量营养,无法替代肉的营养价值。想要获得更好的营养,应该直接吃汤里的肉菜等食材并少量喝汤。
很多人深信经过长时间炖煮后,肉类和蔬菜的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入汤中,甚至认为“浓缩的才是精华”。有些人甚至会将煲汤的食材专门捞出丢弃,只剩一锅汤。但实际上,无论肉汤还是蔬菜汤,只喝汤获得的营养远不如直接吃汤里的食材。更需警惕的是,如果只喝汤,只能喝到很少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。而多数汤中食盐、脂肪的含量不低,可谓是弊大于利。
以鸡汤为例,根据《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》(第六版)的数据,瓦罐鸡汤的蛋白质含量仅1.3克/100克,而汤中鸡肉蛋白质含量是其16倍。再看矿物质含量,汤中钙含量仅有肉中钙含量的1/8;铁含量则仅有肉中的1/6。相反,汤中钠含量倒是比肉中高出1/4,脂肪虽然低于肉,但也有2.4克/100克。这还是相对清淡的瓦罐鸡汤,如果是提前将熬汤的食材用油煎炒过,熬出颜色更奶白、脂肪乳化更彻底的汤,则脂肪含量更高。
不容忽略的还有汤中的嘌呤含量,由于嘌呤可溶于水,煲汤过程中,肉类食材中的嘌呤会大量溶解于汤中,而且会随着熬煮时间延长不断增加。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尤其要警惕,最好是少喝或不喝。其他肉汤也有类似情况,研究显示,煲汤仅能溶出7.80%~22.98%的蛋白质,不方便吸收。
蔬菜汤的食材通常以菌菇、绿叶菜、萝卜等蔬菜以及玉米、土豆等杂粮为主。蔬菜和杂粮所提供的膳食纤维很难溶于水,而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、花青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以及少量矿物质虽然能部分溶解在汤中,但长时间高温加热会破坏一部分怕热的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,最终汤中含量也不高。有些朋友认为多喝大骨头汤能补钙,这也是个误区。骨头中的钙极难溶于水,即便熬上几个小时、用高压锅熬甚至加上醋熬,汤中的钙也才5毫克/100克左右,远低于牛奶的钙含量。
尽管汤的味道鲜美,但其中营养成分都低于食材。汤更“好喝”的主要原因在于味道鲜美和易于饮用。熬汤过程中,肉类会向汤中释放谷氨酸、天冬氨酸等呈味氨基酸,再加上汤里溶解的脂肪带来的油润感和香味,以及各种辛香味调料,都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嗅觉、味觉享受。对于一些牙口不好、不爱咀嚼的人来说,喝汤更加轻松省力。温热的汤还能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,增进食欲。此外,传统观念也是大家认为汤更营养的因素之一。过去生活条件差时,偶尔喝一次肉汤自然会被视为“珍贵”食物。如今,我们应结合自己的饮食结构来合理选择。
爱喝汤的朋友不必担心不能喝汤,只需掌握一些小技巧即可放心、健康地享受汤。首先,喝汤要吃食材,且以食材为主,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营养,还不会因为喝太多汤摄入大量食盐和脂肪。其次,少喝奶白汤、重口味汤,这些汤钠含量、脂肪含量、嘌呤含量都高,容易导致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痛风。第三,喝汤也要会搭配,优选清淡、食材类型丰富、营养全面的汤,如肉丸冬瓜青菜汤、玉米排骨菌菇汤等。这类汤品中肉类、豆类提供了优质蛋白,蔬菜菌菇提供了膳食纤维等,只要做得低盐清淡,营养还是不错的。
如果你尿酸高或者已经发展为痛风,尽量少喝或不喝汤,尤其是肉汤。不过,有一类汤适合高尿酸患者,那就是用谷物熬的汤。粮食谷物总体属于低嘌呤食物,粗粮的嘌呤稍高于细粮,但仍安全食用。用粮食熬出的汤不仅嘌呤低,还能溶解一部分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,对于尿酸代谢有一定帮助,如米汤、小米汤。
“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”这类谣言往往披着传统饮食文化的外衣,利用人们对“精华”“浓缩”等概念的朴素认知进行传播。这类说法多通过亲友间口口相传,缺乏科学验证却因情感联结而难以纠正。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